內蒙古體育職業學院前身為始建于1965年的內蒙古體育?茖W校,隸屬于自治區體育局。2001年6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組建成為內蒙古體育職業學院,辦學形式為全日制高等職業教育,兼辦中等職業教育,目前在校學生人數為1079名。
學院核定事業編制175名,其中管理人員編制66名,專業技術人員編制109名,F有在編人員143人,其中正高級職稱3人,副高職稱31人,中級職稱55人,初級職稱27人。
學院占地120畝,建筑面積10萬多平方米,建有教學樓、圖書樓、公寓樓、餐廳、體操館、摔跤館、武術散打館、籃球館、網球館、田徑場、網球場、力量訓練館等配套設施和生理實驗室、新聞實驗室、計算機網絡中心、語音室、錄播室等先進的教學設施。圖書館藏紙質圖書84144冊。
學院高職設有運動訓練、民航空中安全保衛、民族傳統體育和體育教育等11個專業,中職設有田徑、摔跤、足球、跆拳道、網球、曲棍球等19個專項。
近年來,學院大力打造自治區體育系統“訓練中心、文化中心、人才中心、科研中心、培訓中心”,較為圓滿地完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和對外交流等任務。與中航聯盟、達爾罕、奧威馬業等企業深度合作,大力拓寬校企合作道路,積極實施“1+X雙證書”制度;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3項,為自治區領導提供智庫要報4篇,完成教育廳、社科聯、體育局科研項目36項,其中《內蒙古加快培育和發展優勢特色體育產業的對策研究》榮獲2017年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良好獎;建設并維護內蒙古體育博物館,編輯出版《內蒙古體育文化建設研究》、《體育名人錄》、《體育箴言》、《記錄內蒙古體育》、《改革開放內蒙古體育40年實錄》、《馬術運動史話》、《冰雪運動史話》等多部體育文化書籍。
“十四五”期間,學院將繼續秉承“厚德、博學、自強、競先”的校訓,致力于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科學發展,努力成為特色鮮明的高等體育職業院校。
第一部分 畢業生基本情況
一、畢業生規模
我院2022屆畢業生總人數179人,男生134人,占畢業生總人數的74.86%;女生45人,占畢業生總人數的25.14%;漢族畢業生109人,占畢業生總人數的60.90%;蒙古族畢業生65人,占畢業生總人數的36.31%;其他少數民族畢業生5人,占畢業生總人數的2.79%。

第二部分 畢業生就業工作質量調查
對已升本、已簽訂就業協議書的畢業生進行就業核查。截止到2022年7月6日,參加本次核查的畢業生共計88人次,符合情況88人,核查比例100%。本次核查,并未發現有實習單位頂替就業單位、畢業去向“升學”比例失實以及“三嚴禁”、“四不準”等情況出現,所有數據客觀準確,真實有效。
第三部分 學院促進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措施
一、學院黨委高度重視,各系積極配合,就業基礎有保障
1、組織機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
學院成立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黨委書記、院長親自掛帥,擔任組長;分管院長具體負責,推進學院的畢業生就業工作;學生工作(就業與指導)處是學院一級的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職能部門,在學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負責全院畢業生就業指導管理與服務工作;各系成立畢業生就業工作小組,畢業年級各專業輔導員為就業指導員,在學院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在學生工作(就業與指導)處的業務指導下,具體負責本系畢業生就業的指導、管理與服務工作。全面實施畢業生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把畢業生就業工作納入學院目標管理體系中。層層壓實工作責任,形成“領導主抓、部門統籌、系部落實、全員參與”的就業工作機制。切實加強對就業工作的領導、指導和服務,始終把就業工作作為檢驗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多次召開就業專題研討會,及時分析形勢,把招生培養與就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每周的聯席會議都要及時通報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并針對不同階段的問題制定相應的工作方案。做到早部署、早行動,層層抓落實,責任到個人。
學院領導走訪合作單位、校友,及時掌握市場需求和畢業生的就業狀態,全方位協調和指導就業工作。
2、全院教師齊動員,力促學生就業
學院黨委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積極組織參加學院就業形勢分析會、就業工作推進會、畢業生代表座談會等,認真動員全員教師出主意想辦法,幫助畢業生就業。學生工作(就業與指導)處定期舉辦就業創業專題講座與就業指導,并指定一名專職輔導員為就業專干。通過建立“學院統籌規劃,學生工作處協調組織,全院教師聯系推薦”的多維就業工作機制,整合各類資源,全院上下形成一股合力,努力營造“人人關心就業、人人支持就業、人人參與就業”的良好氛圍。
二、開展個性化指導,完善就業指導體系,使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立足現狀,不等不靠,不斷創新就業工作方法,在“精”、“準”上下功夫,通過精準組織、精準服務、精準指導、精準對接,使就業工作煥發勃勃生機。
1、精準指導:讓畢業生更加了解市場
利用各種渠道與畢業生分析解讀就業形勢,分析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的針對性。針對期望就業的畢業生,定期召開專場宣講會、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對于考研與考公務員的畢業生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主題講座、培訓,讓學生加深了解考研和考公務員的相關政策要求和復習技巧。
2、精準對接:提升就業的成功率
不斷開拓實踐實習基地,推動校企合作,做好畢業生就業精準對接。通過認真總結與用人單位的交流經驗,主動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和發展方向,介紹學院畢業生基本情況,針對就業實習基地建設以及合作辦學等事項進行了交流。同時,綜合學生求職意愿、幫助用人單位做好畢業生的前期篩選工作,提升用人單位招聘的實效性。近年來,經過學院與企業的精準對接,已經建立30多個大學生實習基地,讓學生在實習期間與用人單位達成就業意向,拓寬了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實現了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雙滿意。
3、精準服務:創建優質服務平臺
構建就業信息精準送達的媒體平臺。為提高就業工作效率,滿足畢業生迫切獲取就業信息的需要,整合就業政策、職位信息、活動信息、就業指導信息、就業統計信息等各方就業信息資源,依托學院網站、學院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微信群、QQ群等媒體,打通與畢業生傳遞信息的主渠道,依據畢業生的求職意向給畢業生推送崗位、政策和指導信息,以及為招聘單位提供就業信息,從而滿足畢業生全方位的就業需要。
三、貼心服務,有針對性幫扶就業困難畢業生
1、積極開展分類指導
對就業困難畢業生進行分類指導幫扶,通過學業指導、心理疏導、崗位推薦等不同措施,解決畢業生的實際困難,幫助其實現就業。畢業生就業幫扶工作讓畢業生感受到了學院的關愛,促進了就業工作順利有序開展。
2、建立畢業生幫扶制度
成立了就業幫扶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幫扶工作臺賬,著力開展指導幫扶工作。及早鎖定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實現有針對性的提前干預,尤其特別關注那些在地域、社會資源、個人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多個方面處于弱勢的大學生。一方面,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對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談話,通過談話來關心并指導畢業生就業。另一方面,為就業困難大學生提供定向的實習崗位和專項的就業培訓,有針對性的培訓來提高求職技能,解決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有效促進就業困難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的提高。
3、積極做好求職創業補貼申請工作
對2022屆畢業生在畢業年度內有就業愿望并積極求職創業的城鄉困難家庭畢業生給予一次性發放求職補貼每人1500元。積極發動組織畢業生認真填寫申報材料、審核資料,最終有52名畢業生成功申領了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
四、加強專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的針對性和競爭力
1、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通過細致全面的工作調研,了解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實施課程改革;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把三個課堂有效結合起來;把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畢業生。
2、加強學風建設,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學風建設常抓不懈,努力提高學生自身的競爭力。各個專業組織開展針對本專業特點的專業技能大賽,設計組織各類開放式專業競賽,用相對完整的具體任務驅動學生,使畢業生實際應用能力有了較大提高,更加適應企業和社會的需要。
第四部分 就業工作存在的不足與努力方向
一、就業指導工作針對性不夠強,尤其就業定位、擇業心態等方面的具體指導較為薄弱。部分畢業生一出校門面臨激烈的競爭形勢不知所措。有的對自身期望值過高,在擇業期間徘徊猶豫,高不成低不就,從而錯失就業良機;有的盲目追求高收入,對就業信息缺乏鑒別力,以致陷入被動境地;有的則自信心不足,有機會不敢去嘗試,稍遇挫折便灰心喪氣,因此遲遲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有的在參加用人單位面試時不懂得應變技巧,不能在短時間內展示出自己的優勢,從而增加就業難度,畢業生的擇業心態及定位不正確。這一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二、對就業工作隊伍建設方面需進一步加強。隨著就業工作的復雜化,對就業工作隊伍的工作水平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在整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情況下,更要求就業工作者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就業需求,更好地配合學校、畢業生來完成就業工作。由于就業工作涉及政策面廣、政策性強,對象靈活,更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但當前就業工作雖有專人負責,但他們往往又身兼其他事務性工作,精力被分散,所以鞏固這支隊伍的穩定性和提高其各方面素質的要求就顯得尤為重要。
2022屆畢業生就業工作已經基本結束,2023屆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即將開始。隨著社會的發展,就業形勢的多元化,畢業生就業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將一如既往,開拓進取,揚長補短,努力實現畢業生的充分就業,將2023年畢業生就業工作推上一個新高度。